770东阁大学士(2/3)

谵名字上打了勾,随即又在旁边注释一段小字。

服侍在隆庆皇帝身边的两个太监,一个是腾祥,一个就是陈矩。

虽然隔着一点距离,腾祥年岁有些大,或许老眼昏花看不清楚,可陈矩现在还年轻,自然看个明白,心中不免一阵唏嘘。

他和魏广德结交是什么时候,那会儿魏广德刚参加完科举成为庶吉士,御史,没想到才多少年?

十来年的时间,就从新科进士一跃而入内阁,成为阁臣,怕是大明开朝以来,最快从庶吉士跨越到内阁大学士的人了吧。

不过毕竟是接受过太监学堂正规教育的人,又接触机要甚久,只是片刻功夫陈矩就轻轻摇头。

因为他想起来了,魏广德虽然升官看上去很快,但是貌似历史上比他更快的还有,而那个人就是嘉靖皇帝曾经非常倚重的大臣-张總。

张璁字秉用,号罗峰,后为避御讳,明世宗赐名“孚敬”,字茂恭,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。

明朝中期重臣,也是“大礼议”事件中最重要人物之一。

张璁为正德十六年进士,虽为正德年间进士,但此时御座上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嘉靖皇帝朱厚熜。

可以说,张總入仕途就是跟着嘉靖皇帝混。

他从进士到内阁阁臣用了多长时间?

七年。

正德十六年五月中进士,嘉靖六年十月入阁。

貌似比魏广德,还是快了近一倍的时间,只不过张總入阁如此之快也是时势所致,那时候的嘉靖皇帝初登大宝,手里需要知道信赖的人。

由他之手吸纳的“天子门生”,又在“大礼议”事件中为他冲锋在前,自然得到他的完全信任。

只不过陈矩不会知道的是,张總这几乎是火箭般的提升速度还并不是大明朝最快的。

崇祯十三年状元魏藻德升迁速度比张璁还要快,仅仅到崇祯十六年的时候,他就已经迁为东阁大学士,成为大明朝最快入阁第一人。

和张總一样,依旧是时势所造就。

那时候做为大明朝末代皇帝的崇祯帝已经完全没有章法,只要发觉一个所谓“人才”,都会选择火速提拔委以重任,希望能挽狂澜于既倒。

而这个发觉的过程,造就不是通过大明朝已经形成百年的层层筛选模式,或许仅仅是一篇文章打动皇帝,简单一次平台召对,就会飞黄腾达,快到让现在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速度。

条陈返还到李春芳手里时,李首辅没来由的一阵轻松。

以后国家大事,就算有不顺隆庆皇帝心意,这不又多了两个年富力强的阁臣帮着分担火力吗?

“陈矩。”

隆庆皇帝开口喊道。

“奴才在。”

陈矩急忙上前躬身道。

“你去司礼监督促此事,内阁即刻拟旨下发。”

隆庆皇帝已经做出决定,虽然心里还有一点点小遗憾,但依旧不影响他对着身边的內侍发号施令。

是的,隆庆皇帝有一些小遗憾,那就是他没有在这份条陈里看到他最想看到的那个名字。

其实,昨日隆庆皇帝几欲开口提示,可一想到去年那场风波,特别是那位数次在不同场合所所之言,隆庆皇帝就选择了暂时闭嘴。

时间太短了,他还需要缓冲一下。

虽说当时朝堂舆论有徐阶在背后暗中推动,可高拱终究得罪太多人。

还是让高师傅再休息一段时间吧,因为这个时候他看到了陈以勤。

以前的陈以勤身体可是很好的,可是入阁后,身体状况就每况愈下。

等人离开宫殿以后,面对御书案上又堆积如山的奏疏,隆庆皇帝没有了翻开看,哪怕一本的兴趣。

重要的事务,先前召见三位阁臣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,剩下都不是什么要紧之事。

“腾祥,把这些奏疏送司礼监批红吧。”

他都懒得多看一眼,反正有李春芳等人把关,隆庆皇帝可不相信刚出现重大失误,这么快又有让他们再次犯错的可能。

“是,老奴这就把奏疏送到司礼监去。”

腾祥此时一脸谄媚笑容,“陛下,今儿新进了.”

魏广德坐在值房书案之后,面前案牍堆满,可他却根本无心办公。

相信今日吏部衙门里,殷士谵和他的状态也是差不多的。

他们今日,有机会染指读书人的终极目标,当然是没人还能泰然处之。

相信魏广德前世,不过就是个好吃等死的角色,仗着家里拆迁得的房子和钱,也没啥大志向。

一朝穿越到了明朝,从一开始只想搬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