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_垃圾里的漏(4)(2/3)

瓷土,可惜,分布不均匀,分布面也不广,类似的瓷土发掘只能是撞大运,直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,在那一带发掘煤矿的时候才发现了大量的上好铝矾土,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在我们那里能够做出最漂亮细瓷碗的窑口只有那个地方,直到今天,上等的家用瓷器产地还是那里,不过,那里很少出艺术瓷。”

“这两个碗怎么流落到彼得堡那边去了呢?我感觉到有些奇怪。”史密斯问。

“这对瓷碗是明代民窑的,可说是民窑,其实也是京城里达官贵族们家里才用得起的,而在明代,沙俄当时还很弱小,这样的瓷器流落到沙俄的可能性不大,”李凡慢慢的解释道,“但是,到了清代情况就不一样了,在清初,明代遗存的各种精美瓷器还是不少的,要不然清初三朝也不会做出那么多精美的瓷器,尤其是其中很多瓷器并不是在官窑窑口景德镇烧制的,而就是在京城的官家作坊里烧制的,比如当时很盛行的珐琅彩等,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沙俄的叶卡捷琳娜把自己的帝国瓷厂做起来了,他们需要有真正懂得烧窑的工匠,更需要有精美的瓷器做样板,而在雅克萨战役以后的百年里,沙俄与满清的贸易路线是成熟的,这些瓷器最大可能就是那个时候流入俄罗斯的,你们仔细看,这碗边的花色上是不是有用铅笔描画过的痕迹?这可能是俄罗斯工匠当时在测量和临摹呢。”

听李凡这样一说,施密特立即拿出了放大镜,在灯光下仔细观看李凡说的地方,随即他点点头,“李,你的视力是不是超乎常人啊?我刚才也看了,却是没有发现这样的痕迹,现在你指出来了,我再看就看到了,真是太神奇了。”

“是啊!我的视力算是相当不错的了,可是我刚才也没有看到。”汤汉姆说。

“也许吧,我没有具体测过,但是我心里大概知道一些脉络,自然就会去寻找印证的蛛丝马迹了。”李凡笑笑说道,“汤汉姆,你知道为什么俄罗斯匠人要测量这碗上的花纹吗?他们与欧洲同时代的瓷器在花型上有什么区别?”

“我一时半会还想不清楚,不过有一点我已经发现了,那就是当时欧洲的花色没有这个鲜艳,可能是上色釉料的调制还是落后于东方吧。”汤汉姆回答道。

李凡微笑着放下了画碗,然后端起了咖啡喝了一口,这才对大家说道,“当时欧洲各大瓷厂做出来的精美瓷器上,各类花纹几乎都是对称的,甚至是使用对称滚轮等方式模压上去的,可这个画碗上的花朵是不规则的,是人为用手工随性描绘的,而正是这个引导,沙俄帝国瓷厂后来推出的许多瓷器上的花纹也不对称,不规律了,那就是人为绘画的结果,在这点上,帝国瓷厂当时的确走在欧洲前面。”

“哦,原来是这样啊!”汤汉姆恍然大悟,“难怪拿破仑后来限制俄罗斯的瓷器向欧洲销售呢,那样的瓷器在欧洲肯定受到追捧……”

“李,你对下个月要举办的瓷艺锦标赛怎么看?你觉得有意义吗?”突然,坐在旁边喝咖啡的施密特向李凡问了一个题外的问题,“我知道那是哈维先生想帮我们搞出来的噱头,我也知道汤汉姆与那个意大利瓷艺大师之间的斗法,可是,花这么多钱去搞一个锦标赛?是不是有些过份了?起码我是这样认为。”

“这?这样的问题怎么问我呢?”李凡苦笑的说道,“给哈维出这个点子的其实就是我啊,不过我没想到哈维会采纳了,还搞的这么大的盘面。”

“正因为是你出的点子,所以我才问你啊!”施密特目光炯炯的看着李凡,“我想知道,你到底是怎么想的?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,你一直很智慧。”

“嘿嘿……”李凡略显尴尬的笑了笑,“在汤汉姆烧制新瓷器的时候,我发现了一个目前暂时技术上无法解决的怪现象,那就是制作出来的瓷器很难复制,就连汤汉姆自己都不行,那今后汤汉姆的瓷器该如何去创作呢?”

几个人都不说话了,他们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,不是外行就是弄不明白。

“你们弄这个工作室,首先是要在瓷艺上有突破,其次是要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技艺到社会上去赚钱,瓷像的成功让你们已经尝到了甜头,可惜,瓷像的制作无法继续下去,因为没有原料了,这就好像精美的翡翠制品越来越少,少到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,甚至连遇到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了。怎么办?汤汉姆对这个问题很苦恼,我建议他仿制古代瓷器,把古代瓷器做的更加精美,结果却发现这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,完全的仿制不是你们追求的,精美的仿制却出了眼下这个问题,这既有原料上的问题,也有我们对烧制技术的不确定性问题……”

对李凡的这个解释,大家还是都明白的,他们静静的听李凡继续说下去。

“既然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,可我们怎么让世界上其它人都知道呢?去写上几篇论文是做不到的,也不会有哪个大的电视台为这个做专题节目,就算是说出去了,也不会有人注意,更不要说有人懂了,怎么办?搞个锦标赛就是一种变通。”

“噢!原来是这样啊!的确,没有比重金奖励更能刺激一些人前来一探究竟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