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九章 天下总代官(1/3)

“怕了吧。”

听到直秀还有心思调侃,小栗忠顺不禁被气得火冒三丈。

但自从去年庆应元年(1865年)春,他因为提议“原领奉还”而被明升暗降,从勘定奉行、外国奉行转任江户南町奉行后,脾气已经收敛了许多。

因此小栗在哼了一声后,就静待直秀下文——要说不出一二三四,我就让道子找英子告你的黑状,让你后院葡萄架彻底倒掉!

直秀看着好友着急的神色,不禁长叹一声,要不是相交二十余年,他真的会以为对面是个戏精:

扶桑皇帝挂了,关你个江户南町奉行毛事!

另外老弟你都这样了,被人从新政革新的“又一”先锋上搞下来了,还考虑辣么多干嘛。

想到此处,尽管觉得好友傻,但直秀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。

庆应元年(1865年)春,小栗忠顺在两年前提交《扶桑殖产兴业建白》后,又悍然上书幕府中枢,提出要“原领奉还”。

啥叫“原领奉还”?

幕府的旗本不是有世袭石高么,大家手里都有知行状安堵书。可幕府二百年来不断收权,到了今日,五百石以下的旗本,领地其实早就没有了,都是代官在管理,每年坐等着分米也就是了。

而且,就算五百石以上的直参旗本,因为所有旗本都被要求居住在江户,除了奉公任务不得离开,也有好多将领地委任代官管理的——天南海北的,自己又不方便回本领,与其让家臣折腾,反倒不如交给幕府,旱涝保收不是。

小栗提出的“原领奉还”,就是要把这些旗本知行地都奉还原主,该谁家的地,那就让谁家管理。

此建白一经呈上,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:

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,但一万多旗本中,大多数都对此极为愤怒!

其实小栗在建白中说得很清楚,“原领奉还”有几个好处:

第一,因为物价沸腾,御领各地实有骚乱。

所以呢,大量旗本回本领后,幕府在地方上的人力、武力增加,可以起到安定四方的作用。

第二嘛,则是旗本在江户大多浮华相竞,失去了武家风骨。

这回乡,就算不能立马振作,但开始经营自己的领地,这用心之下,总能学点什么有用的东西吧。

最后,小栗还毫不客气地指出,从天保革新(年)、安政革新(年)、文久革新(1862-1863年),直到元治元年(1864年)正式开始的殖产兴业,幕府多次要求缩减冗役和节俭财政,可都因为旗本聚集江户的原因,导致步步维艰。

小栗说的对么?

最起码。直秀等维新派幕臣是觉得没错的。

如果类比的话,武士这个扶桑特产,和西洋的贵族老爷、清人的八旗子弟,那基本没啥两样。

架子大、排场多、浮华相尚,就算不能说所有旗本都这样,但十成里八成是跑不掉的。

而且因为基数大、人脉深厚,尽管幕府多次革新中都提到了选拨良才,可最终,大部分的役职还是落入这些人手中。

其实不给这些纨绔役职也不行,一万多旗本,加上数倍于此的子弟,又都喊着自家数百年为德川家流过血流过汗,不但情理上不好推脱,而且从程序上也说不过去——不从武士顶层的旗本中选取役职人选,德川家根基不就动摇了么,天理幕令何在?

当然了,如今西洋大举侵迫,有能力的御家人甚至普通町人、商人、职人、百姓都有了出头之日,比如直秀这样的二半场,不也青云直上了么。

但是呢,一条臭鱼就能腥了一锅汤,何况这锅里臭鱼还比鲜鱼多,因此这啥事都难搞啊。

小栗对此忍了很久,实在是忍无

可忍了:

当年作为长崎奉行,他主持了“以扶桑金易海外银”的密贸易,当时盈利了255万天保金小判之多,折合如今的万延小判金850万之多!

就算变成英镑,那也是205万,这能干多少事啊。

可最终呢,尽管当时的大老井伊和小栗等人严防死守,可还是有三成五被巧立名目挪用了,补贴的就是各路旗本人家——有钱不得可劲造啊,多发点赏赐、手当金啥的,多让几个子弟出仕,多盖几个宫殿、多开几项普请工程供各路神仙卡油,这钱不就哗哗地流出去了。

再加上当年大老井伊为了平息与鲁人的争端,交接英佛加赔款,一共花出去100万天保小判。

可怜辛辛苦苦,甚至开埠在即、不惜引发金银铜三货动荡才搞到的这笔钱,结果到文久元年(1861年)十二月,自己带队出使欧罗巴,准备买战船买机械的时候,就仅仅剩下了二成多,折合英镑才不到50万!

就这,最终落到使团手里支配的,才不过10万英镑,这不是搞笑么——就算十不存一,那应该是20万英镑啊。

而且,之后这种事越来越过份。

后来的文久革新建立的幕府新军,以步枪上的刺刀为例,三分之一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