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白马安在(2/3)

重任。    孟珙兼管四川后他很希望建立一支如岳家军一般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打虏,军纪严明的铁军。    但如之前所说宋朝由于奉行不杀大臣的国策,对于失职的前线将领处罚也不是很重,这一直阻碍着孟珙施展抱负。    杀,军纪能立,但庙堂必定遭受非议,会更加坐实南阳书院一派想自立为王的风声传言,很可能他们几人将遭受非常大的排挤。    不杀,对于行军打仗不知何时会再次出现如赵彦呐一般重大失误。    于是百般权衡之下,他与几位兄弟协商一致后认定非杀不可。无非是为众人开道,落一个身死异处的下场。    于是。    一次权开州梁栋借口乏粮擅离职守,孟珙把梁栋押解到夔州后当即斩首,以明“不许失弃寸土”之令。    经过孟珙大力整顿,以及两年后新任四川制置使余玠的治理,四川战局焕然一新,恢复战斗力的宋军一直坚持到宋亡数年后。    但这一杀,还是让朝廷对于孟珙怨声载道已经到了顶点,朝中文武不知谁走漏风声,各个都拿当年孟珙在京一事,余玠张钰几人不尽君臣做文章,奏章中对南阳书院一脉充斥着明目张胆的排挤。    孟珙几人得知,气的牙后槽直嗝嗝作响:“若真德秀尚在,这等断脊之犬怎敢冲我等嘤嘤狂吠。”    好在这几年几人战绩斐然,朝中即使百般怨声载道但也碍于几人与蒙古叫战鲜有不胜才作罢。    嘉熙三年,余玠率军远袭开封、河阴一带的蒙古军,全师而还。    嘉熙四年九月,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,主持濠州以东、淮河南北一带防务。    嘉熙四年,蒙古军驻顺阳丹江沿岸,准备造船南侵江汉。王坚潜兵烧毁其船材,自此崭露头角,成为宋朝又一出名将领。    之后蒙古军攻四川,王坚随孟珙入川御敌。    淳祐元年十一月,张钰在钓鱼台击毙蒙古窝阔台汗病死,内部纷争汗位,无暇全面部署对宋大规模战争,宋得以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。    宋理宗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的余玠为兵部侍郎、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,全面负责四川防务。,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,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。  淳祐元年秋,察罕再出兵安丰军,余玠率舟师进击,激战四十余日,使蒙古军溃退。    此战后余玠凭军功拜大理少卿,升淮东制置副使。    淳祐元年春,孟珙专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,后进封汉东郡侯。再加检校少保,进封汉东郡公。淳祐四年春,又兼知江陵府。    淳祐二年,余玠任四川制置使,顺路拜访孟珙处。    孟珙认为重庆的粮草太少,慷慨地发送十万石屯田粮给余玠作为见面礼,并派兵六千入蜀,随时准备救援。    同年,孟珙奏请朝廷,希望为在抗蒙战争中牺牲的文武官员立庙,以纪念他们保卫国家的功劳,并激励后人献身报国。    他在岳阳的慈氏塔下,建起了一座祠堂,朝廷下旨赐名闵忠庙,每年祭奠一次殉国者。    自淳祐三年至宝祐元年,在蒙宋战争中,出守四川的余玠又多次击退蒙古军进攻的作战    而孟珙也不甘示弱自淳佑四年开始,孟珙利用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、大蒙古国陷入内乱的时机,又开始使用“打谷草”的策略    打谷草策略便是一种“以战养战”的后勤保障制度。    就是说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,蒙古军队攻陷一座城池,攻占一个国家后,都会派出小分队到周围抢掠粮食等物资,这种行动被他们称之为“打谷草”。    而这套策略也被孟珙玩的出神入化。    他多次派兵出动出击,攻打蒙古在河南的要塞,焚毁囤积的粮草,屡次获胜。他的声名至此更加显赫,不少原先向蒙军投降的大宋将士纷纷来归,京湖战场上的形势一度出现好转。    但此时三清山上,小道士已经开始有了担忧。    如今天下形势大好,而他几位学生功高震主,再来几场胜仗怕是封下去便是异姓王了。    按照赵询的性格怕是要坐不住了。    淳祐五年,时任沿江制置副使的贾似道在淮西筑城,政绩斐然,名声鹊起。    孟珙在了解情况后,向宋理宗建议让贾似道接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的职务,并把初露头角的李庭芝推荐给了贾似道。    他将此举告知老师,并洋洋洒洒赞扬,此人为宰辅能人,当能为我几位兄弟仗义执言。    谁料一封回信彻底给他浇了一盆冷水。    “少年公卿半青面,紫次之,枯斯下矣。”    袁天罡师兄面相学曾说过,面部青色为贵,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,而面如枯骨涂粉的白色最为下等。    这贾似道虽然政绩斐然,名声鹊起,但小道士观察过此人面相,很容易成为腐败之人,他将此番见解书信与孟珙。    只是孟珙收到此信便没有回复。    身在三清山,小道士长唉短气了一番。    骄傲自满,一直以来是他改不了的,可这也是他是璞玉最好的证明。    隔年。    原大宋镇北军将领、时任蒙古河南行高官官的范用吉暗中向孟珙请降。    孟珙大喜过望,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,但理宗“不从”。    一时间流言四起。    一说宋廷怕惹出事端,不愿意招降纳叛。    但还有一种解释认为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