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洽生意(2/2)

“卖得好呗。好东西不愁没人要。”高玉兰含混不清道,“有钱人多着呢。”

这一句似是无心,又似乎是有针对性的。

老四不免尴尬地咳嗽了一声。

确实,有钱的不光是他钟老四。偶尔奢侈一把,吃顿草菇,对于很多人家来,也不算什么难事儿。

玉兰刚才什么?一斤能卖十五,也能卖二十?看人下菜碟,这当中,存在着不的差价呢。要是要的多,也许还能得到更便宜的价格。一旦做到了一家独大,垄断了市场,这一进一出,能赚不少利润呢。

老四一边搓着手,一边在心里快速地划拉着算盘珠子。

“那个,四嫚,你几时上山去?”

若萤歪着头,故作不解。

徐图贵早先一步叫起来:“等会儿就去,吃晚饭就去!我也正想到处走走看看呢。四儿,一会儿咱们就去,好不好?”

“应该的。”老四随声附和,“见佛不拜是为无礼。走一走,权当消化食儿。”

话时,老四给自己的儿子递去一个眼神。

若萤指指一桌子的好菜,打着商量:“等我吃饱了,可以吧?”

“可以、可以。”老四面上笑逐颜开,其实心里急得直跳脚。

若萤只作不知。

徐图贵热烈相邀:“二哥三哥也去,人多,热闹些。”

贵客有求,做主人的没道理拒绝。

若芹和若荃不约而同地点点头。

尤其是钟若芹,更需要暂时的放松。

今岁秋闱,他的名落孙山让钟家着实消沉了一阵子。但是,消沉归消沉,他的亲事却是等不得的。

原本大太太的主意是,等他中举后,在府县里则一门好亲事。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,高攀不上,就只能在乡镇中物色新妇。

这当中就包括了大少奶奶程芳的嫡亲妹子,程妍。

程家住在距离县城十八里的程家庄,家里是开着油坊,不但做着香油,还做菜油、豆油。一天下来,光是豆饼就有两三百斤。

因其榨出的油香、色净、味纯,多年以来,一直为县里的诸多大户人家所选用,这也成为了“程记”长盛不衰的有力保障。

起程家,若萤略有耳闻。当初修建菇房、准备堆料的时候,所购买的油饼,就是出自“程记”。

根据腊月和芒的描述,程家二姑娘倒是油坊正经八百的主事的,那女子的脾气、行事,跟大少奶奶简直没一点相似。不但人活泛,做事干脆,那一双眼睛亮的,就像是夜里天上的星星,看上一看,心里发寒。

能让人发寒,就不是个省事儿的。

事实上,这程二姑娘的身上,确实承载着一家子的期望。

程家老两口膝下无子,一直想招个倒插门的女婿,养老送终,也省得让“程记”这块响当当的牌子,了结在自己的手上。

街面上的人都,程二姑娘对钟二爷很有好感。自从大少奶奶嫁过来,逢年过节走亲戚,程二姑娘是必定要出现的。姑娘家,矜持一些也是正常的,但有些眼贼的就发现,二姑娘看钟若芹的眼神,明显跟看其他人不一样。

至于大太太,对这位程二姑娘的态度却有些含混。在若萤看来,大太太应该还在观察中。

程家的家业,那日进数贯的生意,不能不是一种极大的诱惑。但若为了财产,赔上自己的亲生儿子,这笔帐可就不怎么划算了。

就算大太太答应,固执的老太太、老太爷也决不会点头。

在老太太的心目中,钟家是高高在上的。给人做倒插门女婿?这种自降身价的事情,哪能发生在钟家子弟身上!

家里的动静,钟若芹不是看不见、听不见。

对此,他深感无能为力。作为一个读书人,还是个有功名的秀才,他比谁都在乎世俗的评价、律法的约束。婚姻大事,从来都是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不是他该过问插手的。

不管怎样,这件事终究不会拖上三年五载。很快地,就会“刹那断送十分春,富贵园林一洗贫”。

凡事,总会有个结果。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