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8章 京中来信(3/3)

?严格说来,那个妇人可是她的仇人呢。

柳杜氏在安东卫城的所作所为,至今回想起来,仍令她感到寒心。那种行为,已经不是无伤大雅的袖手旁观了,而是切切实实的落井下石!

如果那不是静言的母亲,这辈子、她都不愿再看到那个女人。

俗话说,上梁不正下梁歪。看看柳杜氏的行事,大致便能窥探到其母昔年的做派。

但凡是个识大体的,岂能将一个大家闺秀逼得走投无路?岂会断了杜氏的香烟?

往事遥远,知情者已化作云烟消散,真相是什么,而今已很难考证。但有一点很值得怀疑:当年的正室夫人的嫌憎当真只针对侧室一人、而非出于嫉妒后者有儿子而自己却生不出来?

毕竟,像这种嫡庶之争太过于普遍。亲兄弟之间尚且还会为芝麻绿豆撕破脸呢,况这种隔着一层肚皮的关系!

这些旧事,越想越令人郁闷,实在说不上究竟谁对谁错。

终归都是一群糊涂蛋,各打五十大板都嫌轻了!

在一股子无名火的驱使下,若萤将手中的书信一并送去喂了灯火,投进脚边的铜盆里。

一团烈焰如痛不可抑的身体,挣扎扭曲着,却最终逃不过化为一缕青烟的结局。

这情景,看得腊月心头一片茫然、一阵紧缩。

还没等他开始旋转脑筋,就听若萤淡淡地问道:“徐家近来可有什么风闻?”

此时的若萤已然能够断定,徐家对于母妹的造访所表现出的热情的缘由了。

不光是“一回生、二回熟”,还与宫中的徐淑珍的顺利上位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
说起来,都是些聪明人。徐家并未与杜先生有过正面的直接接触,杜先生也并未给出过什么明确的讯号,但在世人看来,两方的互动已经具有了某些实质性的意义。

基于这种似是而非、朦朦胧胧的关系,宫中的徐淑珍无形中便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存在,一个背景不可小觑的女子,就算是不堪大用,却也不是随便就能欺负的。

普天下,谁不知道杜平章?论学问、论修为、论官阶,老头子都算不上拔尖,可是,论皮坚肉厚能折腾不怕死,还真没几人能比得过他。

做过今上的老师,死心眼儿地拥护鲁王一脉,被贬至穷乡僻野数年,几乎要给天下遗忘的时候,忽又堂而皇之地出现于朝堂之上,且一路扶摇直上,直至眼下的吏部侍郎。

若萤甚至怀疑,那一帮新儒老臣怕是已经不屑与之相争了。

争什么?杜老头儿还有什么值得人眼红嘴馋的?

谁不知道杜氏已经绝了后?就算是市井之中,像这种绝户的家伙,也是无人敢去招惹的,怕死,更怕天谴……

“前些天三娘过去的时候,徐家送了一匣子插戴,说是给大姑娘陪嫁的。小的从贵哥儿和六姑娘那里都听说了,分心,挑心,簪子,整一幅头面。小的当时还不敢相信呢,像这种规格,大概只有自己的亲闺女才能用得上吧?”

若萤凝神不动。

这便是徐家的感激之情了。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,确实是既应时、又合情合理。

但是关于此事,母亲叶氏却并未跟她提及一个字。

要问叶氏是出于何种心态,她大致能猜得到几分:自己辛苦半辈子都不曾享受过的待遇,怎能被一个庶女僭越了去?

当然了,做母亲的有充分的理由和资格处置这些贵重之物。

徐家感谢的,不是苏苏,她不过就是个由头。苏苏若是为此心生贪念或者是不满,那便是她不通世故、不知好歹了。

依苏苏的脾性,应该不至于这么想。

若萤微微笑了笑。

在她面前,叶氏到底还是太过于小心翼翼了。怕什么呢?怕她会阻止?还是会笑话?

:名词解释

乳酪---关于乳酪,明代的著作《陶庵梦忆》中有很细致的描写。

乳酪味甘酸,性平,补肺、润肠、养阴、止咳。源于西亚,公元前3世纪,其制作已相当成熟。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