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004 岭南(2/2)

他别的想法。何敢受林先生这样的褒奖呢?”

林叔冷又摇摇头:“林某看人从来不错,三殿下就不要再谦了。能有这样赤忱之心,林某也定以赤忱之心相待……只是林某虽有意往往岭南,不知三殿下是否愿意带我同行呢?”

这当然是郑淼求之不得的,赶紧答应道:“愿意,愿意,当然愿意。那就请林先生一路之上多多赐教了。”

如此这般,众人计议已定,又在“了尘宫”中多住了一日,秋仪之便要赵成孝点齐全部兵马,又带好随军辎重,护着三殿下郑淼,先是一路向东往金陵接了随行仪仗,再从金陵出发浩浩荡荡往岭南道往了。

大汉全国高低各道均以汉人为主,即便是极北边境的幽燕道,固然时刻遭遇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宏大压力,然而道府内部依旧以汉人为主。而岭南道则是汉夷杂居之地,夷人又多居于深山老林之中,又因同汉人语言不通,因此朝廷羁縻起来十分艰苦。

朝廷政令不能施行倒在其次,重要的是这些夷人缺乏教化,又民风各异,其中不少狡猾、贪婪、愚蠢的部落,在中原朝廷式微之时,往往听了安南、暹罗、缅甸几个国家的教唆起兵造反,经常迫害一方,乃至腐烂数道。

因此宪宗变法时候,便想着能够改土回流,将岭南道几个大部落的土司头人集中到京城或是其他处所荣养起来,再由朝廷派流官束缚治理,从而打消后患。

然而这项事务实在太过复杂,就连英睿独断如宪宗天子,也不过是同几个近臣探讨探讨罢了,并没有实际施行下往。于是岭南道依旧年年叛乱,朝廷也依旧年年派兵进剿。

直到穆宗年间,因天子郑雍爱好道术,懈怠政务,又嫌掌兵的皇四弟郑贵在京城里头过于碍眼,因此便将他远远打发到岭南道往,想着让他被岭南道这些杂事纠缠住身心,便也无意作乱了。

谁知这被封为岭南王的郑贵却是十分能干,一进岭南,随即恩威并重迅速敉平了几处叛乱,收服了几个领衔大土司,又几次陈兵边境压服安南、暹罗等国,从此以后岭南道竟再也没有产生过什么大的叛乱。

尽管如此,包含岭南王府在内的大汉朝廷权势,在岭南道却依旧不能深进,除沿海的福州、泉州、漳州、潮州、广州、惠州、雷州等地之外,其余处所始终在蛮夷把持之中。也因此这岭南王府始终累赘了压服岭南及周边各国的责任,只能使其日渐坐大,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。

皇三殿下郑淼的仪仗从江南道首府金陵城出发,沿着东海一路南下,在温州境内在左将军崔楠的行辕稍做休整,便离开温州辖区,到了福州境内,便算是进进岭南道了。

乍进岭南,一行人脚下的官道就变得十分波折逼仄,有些翻山越岭的小路只够三人并肩而行,郑淼所乘御辇也不得不万分警惕才干通过。这样的小路郑淼的仪仗自然展陈不开,便索性收拢起来放在随行车驾之上,只叫手下人等警惕赶车,便自己骑马在众军护卫之下向前缓缓前行。

这样走了有两三天,秋仪之忽听被赵成孝派出往探路的斥候回来报告:“大人,前面绕过一座山便是康庄大道,还有一座大城,城门口似乎有人迎候。”

秋仪之点点头,叫斥候回往休息,掂量打算了一下,走到郑淼身边,说道:“前头应当就是福州城了,据报还有专人迎候,看来我等的行踪,已俱在他人控制之中了。”

郑淼一笑道:“这是岭南王爷敲山震虎之计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我们也不能露了怯,一到宽广大路就要摆齐钦差皇子的仪仗,也好叫他们看看大汉朝廷正朔的威仪!”

秋仪之听了点点头,又对紧跟在身后的赵成孝吩咐道:“赵哥你都闻声了?叫兄弟们全都抖擞起精力来,别让人小瞧了!”

秋仪之麾下这些乡勇团练蓝本就是择优录取的精锐,甫一成军便先后同穷凶极恶的倭国贼寇、武艺超群的江湖豪客正面交锋,绥靖这两处祸患之后,又经常参与官军在江南道的剿匪作战,已是一支身经百战的劲旅了。

这支劲旅的直接统帅赵成孝听秋仪之这样吩咐,便干脆将戏做足,下令手下兵马脱下蒙尘的旧战袍,换上南下之前赶制的新军装,又将巨盾、劲弩、长枪、倭刀等精锐兵器统统取了出来,持于手上,列好队形、高呼口号便向前进发。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