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三章 烙饼神器(1/2)

叶辉直到走出了好远才收敛起“生气”的情绪,脚步也慢了下来。

虽然面部看不出什么异样的表情,但是心里却是忍不住松了一口气。

这些行里面的老油条实在是太tm精了,想从他们手里捡个“漏儿”太难了。

就刚才斗智斗勇的功夫,叶辉都感觉到饿了,叶辉自言自语道:“原来耍嘴皮子也是个体力活!看样子得找点吃的补充一下体力。”

咦,少了一段!喜欢请大家收藏:(.zhaishuyuan.)斋书苑更新速度最快。

想想就知道,夜市上怎么可能没有卖吃的的。

叶辉走走停停终于看到一个“人满为患”的摊位。

靠,又少了一段!斋书苑 .zhaishuyuan.,最快更新最新章节!

叶辉慢慢的走向那个摊位,原来是一个卖饼的摊位,摊位上的广告语也比较吸引人,上面印着“百年传承”的字样,后面几个字由于时间的原因,看不清楚了,但是人确实挺多的。

叶辉来到摊位跟前,也不算是插队,只是过来看看卖什么饼而已。

这里的饼类似于鸡蛋灌饼,在叶辉看来并没有什么特色,至于说是“百年传承”那就更有点扯了。

鸡蛋灌饼实际上起源于南河,在短时间内流行于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各地。

日,没法看了又少了段!一秒钟记住,斋书苑(.zhaishuyuan.)。

可能抱有叶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是不少,队伍中不时有人询问味道怎么样。

“好吃,别的不说,就那口做饼的锅听说都是古董……”

“听说有人出价50000元摊主都没卖来……”

……

叶辉听到旁人的诉说把目光投向摊主的锅,一开始叶辉只当是摊主招揽生意自己传出去的楦头。

只是看过摊主那口锅之后有点不淡定了。

那是一口酷似农村用平底铝锅,就是用喝酒废弃的易拉罐等铝材在走街串巷的商贩那里压制的铝锅。

只不过没有铝锅那么深罢了。

它还有两只耳朵,附在锅沿两端,如果把这两只耳朵去掉,换上一根木柄,就成了我们平常用来煎蛋或者摊煎饼的平底锅。

现在这两个耳朵也没露出来,只是用两块布条缠绕着,这样拿起来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烫手了。

由于锅底用的比较频繁,可以看出油光泛亮的锅底并不是平整的,好像又不少的凹凸被油脂等物品堵住了。

而锅两边的材质却骗不了人,这居然是一口青铜材质的“锅”!

只是看到这口青铜材质的“锅”让叶辉想到一个古代的故事,是一个关于这种“锅”的故事。

元朝初年的某天,一位官员闲来无事,去附近的市场上闲逛,途径某个小摊前,他突然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青铜器。于是他指着这件东西,问旁边的店家:“店家,你卖的这是什么物品啊?”

商家连忙起身作揖,答道:“回这位官爷,这是小人从某处废墟中捡到的青铜盘,小人看它做工不错,就拿出来卖几个小钱。”

官员满意地点点头说:“嗯,那这东西多少钱啊?”

“回官爷,二十两银子。”

“随地捡来的就敢要这么多钱!我若将此事禀告上级,你这条性命只怕都保不住。”

商家吓得一激灵,慌忙跪倒在地:“官爷开恩,小人知错了。”

“依我看,这东西也就值个五两,我买了你的东西,自然不会将此事透露出去,你看如何啊?”

“是,小人遵命。”

官员随即给了商家五两银子,高高兴兴地把青铜盘拿走了。

这位拿走青铜盘的官员名叫李顺甫,这个人在历史上虽然没有什么名气,但他买走的这件青铜盘可是大有来头。

这件青铜盘的真名叫兮甲盘,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。兮甲盘的主人尹吉甫是《诗经》的编纂者,被后世称为“诗祖”。他在兮甲盘上用133个字,刻下了西周时期的周宣王的生平事迹,对研究西周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李顺甫将这件兮甲盘带回家,他的家人看它的器型与饼铛相似,于是就将兮甲盘上的底足折断,用来烙饼。

不久后,李顺甫的上司——元朝宰相、大书法家鲜于枢在他家中发现并收藏了兮甲盘,还将此事记录在了他撰写的《困学斋杂录》中,兮甲盘这才得以逃脱被彻底毁坏的厄运。鲜于枢去世后,这只兮甲盘又经过多位名贤收藏传递,并在清朝初年被收入到官府库存中。直到清朝末年,兮甲盘又辗转来到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中。

此后,兮甲盘就不知去向,只能在陈介祺、吴大澂等人的拓片看到这件青铜重器。

李家人对烙饼倒是爱得深沉。只是叶辉看到这个故事后不免纳闷:要烙饼不能去买个饼铛吗?元代应该是铁制品的天下了吧,铁锅不是更好,干嘛弄个铜的(说不定还有铜锈)?随随便便淘过来的古董就不嫌脏吗?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