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本王心里有数的【二更】(2/4)

要人工培育?”

“王爷有所不知,江南如今早就已经出现茶园了。”平安道。

江南的读书人多,茶文化也发展得最为迅速。因为地方富庶,人口稠密,江南的山又少,所以天然出产的野茶,早就已经跟不上消费需求了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人工培育的茶园自然应运而生。

对于普通的文人士子来说,究竟是山上的野茶还是人工种植的茶,其实是很难区分开来的。况且野茶价比黄金,他们原本也消费不起。现在有物美价廉的人工茶出现,正满足了众人所需。所以也很容易被接受。

齐王有自己的心思,在东南推行教育,培育人才的事也是十分看重的。所以别看东南不显山不露水,但实际上读书人的数量也不少。只不过朝廷和齐王互相防备,所以每一科考取进士的人之中,出身于东南的数量并不多。b之阳光总在风雨后

读书人多了,自然对茶叶的需求也会增多。况且种植了茶叶之后,还可以卖到别的地方去,齐王略略思量之后,便认可了这一点。

之后平安又向齐王介绍了两种大楚本身就已经出现,甚至东南本地便有人种植,只不过还不成规模的经济作物。

一为花生。

身为后世人,平安对于花生自然熟悉得不能更熟悉,日常生活中用到这种干果的地方就不少,作为零食和配菜,都十分美味。除此之外,花生还可以榨油。

还是那句话,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这些都是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,不愁没有销路。

这个时期,花生才刚刚传入大楚不久,虽然也有人种植,但基本上都是作为零食干果来用的,还没有用花生榨油的技术出现。平安无私的提供了这个思路,并且也不怕齐王去验证。毕竟平安自己就是吃着花生油长大的。

二是棉花。不过这只是作为备用选项,用以衬托之前的茶和花生的好处。

棉花这个东西谁种谁知道,对于土地的负荷非常重。种上几年之后,如果不轮换其他的作物,这片土地只会越来越贫瘠,更难出产粮食。而且因为现在大楚的棉花品种还未经改良过,不管是用来纺纱织布还是直接做棉衣棉被,质量都十分堪忧。

平安并没有隐瞒这种劣势,但也向齐王展示了优秀的前景,棉布透气,又不像绫罗绸缎那样成本高昂。在各种化学合成的衣料,比如涤纶腈纶之类的被制作出来之前,棉布将会成为布料的主流。虽然价钱不高,但是出货量大,利润也会十分丰厚。

只不过,在这之前,要先设法改良棉种,还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已。

这个东西原本就在平安的计划之中。只不过现在大楚种出来的粮食还只勉强够用,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,只能搁置。

所以如果齐王真的想不开选择了棉花,就当是在提前开路好了。

没想到齐王在听完了平安的介绍之后,竟然追问道,“除此之外,可还有别的?”

平安微微一愣,继而笑道,“种植作物,讲究因地制宜。古人也有‘橘生淮南则为橘、生于淮北则为枳’的句子,王爷应当明白。这三种作物,就是最为适合东南的。别的却是没有了。”

齐王还犹自不信。因为平安之前说“我有一物”,齐王跟崔玉君一起猜测,认为是某种作物的种子,可是现在平安根本没有拿出新的种子来,反而选了原本就有的作物。这反倒令齐王有些狐疑,怀疑平安还有更好的东西没有拿出来。

平安有些哭笑不得,没想到自己装逼太过,之后拿出来的东西又太普通,以至于齐王竟然不肯相信了。

不过这也好。平安想了想,觉得自己“私藏”的好东西,齐王想必是不敢轻易使用的,毕竟他肯定会怀疑其中是否藏着什么陷阱。反倒是之前“随口提供”的这三种作物,有可操作的空间。

这么一想,平安就打算弄出一个真正高难度的东西,来反衬出之前的茶、花生和棉花的普通。

所以在齐王再次追问时,平安故意露出为难的表情来,“唉,我这个想法原本并不成熟,还未告诉人知。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成。既然王爷诚意垂询,我也只好说了。只是王爷万不可贸然尝试才好。”

“平安尽管说,能不能成,本王自然心里有数。”齐王道。

平安便“勉为其难”的拿出了最后一个招数:种植甘蔗,制作白砂糖。

糖在古代属于奢侈品的行列,制作不易,产量不高,价格不菲。相较于之前比较亲民的产品而言,制糖的利润自然更高。所以齐王听过之后,十分感兴趣,尤其是知道平安要制作的是那种纯白色的糖之后,心中已经有了倾向了。

因为现在的制糖工艺比较粗糙,所以制作出来的糖都是大块的粗糖不说,颜色和甜度、口感上,自然也有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。

齐王作为可能是大楚最大的一个纨绔,骄奢淫逸,一切都要享受最好的的人,对此自然也深有感触。于是也更知道,这个白糖如果只做出来,恐怕即便是贡品也比不上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