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零五章 搞不清来历的文物(2/4)

大直径有25厘米左右,是采用镂空雕花的,雕刻的是王母娘娘做寿的场景,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端坐高台,接受众神仙的朝拜,玉帝须飘逸,神态威严,王母娘娘雍容端庄,慈眉善目;108路神仙仪容各异,众仙女翩翩起舞,酒席上摆满了菜肴,蟠桃上还带着露珠。

这是一块杂色的玉石,被雕工恰到好处地利用起来了。午阳在感叹雕工的技艺之高超的同时,也为这种耐心所折服。古时候。是没有任何电动工具的。就靠人工一点点凿。用金刚砂一点点磨,一个人不知道要雕琢多少年才能完成。

装车完成了后,树木都吊装完了,午阳让郭志平带人去饭店吃饭,郭志平说:“黎书记,还是你去吧,我留在这里,给我带盒饭来就行了。”

午阳说:“也好。我让饭店将一桌饭菜打包吧。中午不能喝酒,弄完了再喝。”

吃过饭,叉车开始将第三间屋子的东西装车,午阳安排第一、二间屋子工作的人,开始挖树底下的地窖,自己就去清理第三间屋子的第二层地窖。

这里第一层地窖是6箱子金砖,下面一层的打开箱子后,里面全部是用牛皮纸包着的画轴,午阳不想让员工知道,打开后立即又锁上了。虽然是满满一箱子。但是不重,4个人下去就抬起来了。

第四间屋子。上层是乱七八糟的金子,有融成一大坨的金块,也有金器、金币,下层是珍珠、玛瑙、玳瑁、红珊瑚等,珍珠已经发黄了,红珊瑚在现在来说,已经不太值钱了,所以午阳觉得,这一间屋子的东西,是价值最低的了。

到了等五间屋子,午阳进去时,几个员工已经将下层的箱子打开了,用脏兮兮的手,各自展开一件书法作品在看。午阳想讲他们几句的,但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的是王羲之的《兰亭集》,就没有多说了。另一个人手里的是赵孟頫的书法作品,还有一个是董其昌的作品,最后一个竟然是宋徽宗的瘦金体作品。这些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了,特别是王羲之,被称为书圣。

“弟兄们,你们知道这些写字的人吗?”

“只知道王羲之,他写字后洗笔,将一个大池子的水都变成了黑色。”一个员工说。

午阳说:“来,你们将东西给我,我讲讲董其昌的故事给你们听。这个董其昌吧,讲起来还是很正直的,他不跟阉党魏忠贤合作,屡次辞官,皇帝又老启用他。封建朝代,皇帝要臣子忠于他,在生活待遇方面,就给予很多好处。这个董其昌和家人,就养成了作威作福、为所欲为的坏脾气。在他家乡,他儿子看中了一个民女,要娶回来作妾,那家人也是有钱人,当然不愿意女儿作小老婆了,就坚决不同意。董其昌就让儿子带人去打那人,结果激起民愤,一万多人围住了董宅,吓得他们躲了起来,后来就搬到别的地方住了,不敢回家乡。”

“这样的恶霸,也能写一手好字呀?”一个员工问。

午阳说:“相比赵孟頫,董其昌这是小事,是个人的修养问题,而赵孟頫投降了满清人,就是民族气节的大事情了,历史上很是被人看不起的。”

一个员工说:“如果是现在,满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嘛,算不得什么问题了。”

午阳收拾好了,盖上盖子落锁,笑笑说:“这就叫做此一时彼一时了,谁也不会再跟他计较了。我们抬到外面去。”

后面的6、7、8三间屋子,上层有金锭、金佛、金罗汉、玉佛,下层分别是一箱子牙雕,一箱子紫檀木做边框的挂屏和屏,还有就是折扇,折扇的骨,有玉雕的、牙雕的,多为镂空雕琢,极为精致,扇面基本上都是绢质的,还有用象牙雕刻成人物的脸贴在扇面上的;一箱子金质、玉质、田黄石、青田石的印章,里面有没有传国玉玺,或者历史名人的印章,就留待以后慢慢品鉴了。

第9间和第10间的地窖大多了,8米宽、20的屋子中央,是一个4米宽,12米的地窖,上层是大刀、大斧、戟、槊、钺等兵器,每间都有上千把,保存得相当好,就是稍微有一点点锈迹,木柄都能继续使用。

下层就是刀、剑,刀、剑是用小箱子装的,一个箱子装有5把刀、5柄剑,两间屋子的地窖下层,都有20个这样的箱子。剑鞘和刀鞘上面,都镶嵌了红宝石、绿松石。午阳抽剑出鞘,剑发出‘嗖’的一声,看剑身,寒光闪闪。几个员工都是一怔。不由自主地退后一步。

上次在西北得到了那些兵器。主要是因为锈蚀比较严重,兵器馆一直没有搞,这次就一定要搞起来了。

树底下两米,也是地窖,现在已经挖开了。这里没有作防水处理,木箱都已经腐烂了,员工们清理土、树根和杂物时,都是小心翼翼地用手在扒拉。不敢用工具。

弄干净后,发现全部是瓷器,午阳就有些不理解了。兵荒马乱的,埋藏这些瓷器干什么?何况本地不生产瓷器,肯定是从外地运过来的,这要花多少人力物力呀。

员工清理出了一些,用塑料箱装了递上来,午阳拿了一件梅瓶、一件酒壶,去小楼的水龙头下清洗干净,发现梅瓶底部有字。写的是‘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