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【130】章 一家亲(2/2)

女人便在一处闲话家常,不多时便熟识了起来。

晚膳时,王老太太特意吩咐厨房做了几样琅琊的地道美食,摆了满满的一桌子,看着便让人有食欲。

一碟海水豆腐摆在长安近前,块块方方正正的,整齐地码在墨绿色的梅花盘里,墨与白相互映衬着,看起来格外惹眼。

听说这海水豆腐入口清爽,滑润,口味独特、醇厚,味道鲜美异常,虽然看起来比不上普通的豆腐细腻光滑,甚至有点粗糙,但闻起来却没有了那股卤水味,只有豆的清香,海水豆腐烹制时比较耐炖,且膨胀有弹性,越炖越嫩,鲜味十足。

在琅琊逢年过节便有做海水豆腐的风俗,每年腊月小年之前,家家户户都会提前用冷水将黄豆浸泡上十二个时辰,还要稍微留点硬心,这样做出的豆腐才好吃。

其余的除了两三道青菜,便是青一色的海产,诸如海参、扇贝、鲍鱼、海螺、大对虾、加吉鱼等,长安才落坐没多久,碗盘里已经被堆得满满当当的,就像座小山包。

王老太太笑着扫了桌上一圈,嗔怪道:“瞧你们几个,恨不得将好东西都往长安碗里放,可别吃撑了她!”

“不会的,外祖母放心,我胃口好着呢!”

长安笑着摇了摇头,目光一一扫过在座的人,充满了善意的微笑。

得知她来到了琅琊后,外祖父在花鸟市场逛到一半也顾不上挑选那新上架的鹦歌,二舅舅三舅舅弃了手里的书本墨画,也赶着回家看她。

除了大表哥二表哥在外当差回不了之外,四表哥、五表哥、六表哥都赶了回来,还有上了学堂归来的三个哥儿,满满地坐了一大桌子人。

王家就是男多女少,从前长安的母亲王氏便是家里的掌上明珠,如今看他们对自己的架势那也是不遑多让。

那份热情在让人招架不住的同时又让人觉得特别窝心的温暖。

也许是顾忌着长安是否有心灵的创伤,言谈之间都没有一个人提到陈玉涛,那仿佛是已经沉埋的过往,老旧得就像街字胡同那块历经百年的灶君庙,若不是偶尔瞥上一眼,根本不会有人记得它的存上。

仅仅是这份贴心,就让长安很是感动。

“来,吃块这海水豆腐,你母亲在世时最喜欢的就是这道菜了……”

王老太太让伺候的妈妈给长安挟了一块豆腐,眼泪又含在了眼眶里。

王老太爷不由嗔怪地瞪了她一眼,“好好的事,被你说得又伤感了不是?”

“我这不也是想起了小丫……”

小丫是长安母亲的小名,此刻听来让人觉得格外的亲切。

饭桌上的几个男人都放下了筷子,似在回忆一般,唇角翘起一抹笑容,或滑过一抹哀伤。

长安心里也有些酸酸的,忍住落泪的冲动,努力绽开了一抹笑颜,“在家里就听父亲提过,说我长得越来越像母亲了!”

“那可不是,人美心慈,真正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!”

王老太太连连点头,眼眶瞬间又红了,对这个久未蒙面的孙女,也许她能找回更多的只是对女儿的记忆。

“也是外祖母教得好!”

长安笑得很甜,带着一丝女儿家的娇憨,王老太爷也是连连感叹,忍不住撇过头抹了一把眼泪。

饭桌上的氛围很是温馨,虽然有些小小的伤感,但一点也不影响亲人重逢的喜悦。

在王家安心住了几天,二月初九这天,有六表哥带队,再连同几个表嫂和小外甥,长安一行奔向了琅琊山,参加久负盛名的琅琊山山庙会。

听说早在东晋时就有道士隐居琅琊山中,相继建成玉皇殿、玄帝行官、三皇古殿、元君殿和二天门、三天门,每月初九,定期举办道教祭坛活动,逢这日,众多的信男善女也来到山中,烧香拜神,祈祷平安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“山庙会”。

庙会活动丰富多彩,还有平常不易见到的民间艺术表演,像花鼓、旱船、龙灯、舞狮、杂技等,形式多样,丰富多彩,人如潮涌,盛会空前。

这一天的时间过得很快,长安一行人乘兴而来,尽兴而归,还搜罗了半车的小玩意,一路上笑语不断。

在王家的日子过得快活,但长安也不想误了回京城的时间,便央着六表哥为她订了客船,到时候自琅琊台出发,乘船归京。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