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9章 扫荡河南地(1/2)

鉴于火枪队人数有限,军官军衔只设置到上校一级,李默自封为上校,胡志庸为中校,参谋长、军务长为少校,护军、掌书记和几个大队长都是上尉,中队长为中尉,小队长为少尉。

为了便于区分军衔军阶,还制作了特定的标识。

李默规定上校为三颗银莲花,中校为两颗,少校为一颗,银花缀在红底绶带上,斜挂于胸前,十分醒目,使人一眼望见便可知晓。

上尉为三朵铜花,中尉两颗,少尉一颗,铜花缀在绿底绶带上,也斜挂于胸前。

士官的标识是金属“v”形饰物,一等士官三个“v”叠加在一起,二等两个“v”,三等士官一个“v”。

v形饰物缀于右臂。

士兵的等级以铜横杠区分,一等兵三根横杠,二等兵两根,列兵一根,缀于右臂。

天宁军的军规法纪和内务条令内容繁杂,并不适合新军需要,李默重新删定了《内务》、《军纪》、《行伍》、《驻营》四大条令,删繁就简,使之容易被将士记忆接受。

除了军官,李默还设置了六名训导官,用于训导士卒,灌输忠、勇、仁、义等思想。

训导官在战时自动转为监军官,和护军队一起执行战场纪律。

又集训了三个月,深秋季节,李默的火枪队再次出动,这一次是配合塞北驻军驱逐一支犯入河南的生女直部落。

宁州人将大宁山以北、大河以南的狭长地带称之为河南地,这里是宁州的屏障,是塞北的后方,但这里并不安宁,除了盘踞在大宁山北麓的土匪山寨,更有散布于草原上的一些突厥部落。这些部落内附多年,大多数时间内都很温和,不过今年因为受白衣喇嘛教的蛊惑也日渐暴虐起来。

两个月前,四部突厥人袭击了一个兵站,杀死驻军,抢掠物资,还焚烧仓房嫁祸山匪,引得驻军与北麓山匪发生大规模冲突。

左寺坊及时查明事实,团练处调兵遣将准备围剿这四部突厥人。

突厥人为了自保,竟勾结大青山下的白熊部生女直,暗助白熊部渡河南下进入河南地,两下联手抗拒官军清剿。

团练处经过审慎考虑,决定调集精兵强将,一举歼灭入侵的白熊部。但此时已是深秋,草原上万物凋败,彪悍的游牧族闲来无事,开始剽掠边境,为过冬准备点年货。

塞外驻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,能够调用的力量十分有限,所以李默这支实力强悍,但并不起眼的火枪队也被派上了战场。

燧发枪发射的丸形弹丸可以在五十丈内击穿突厥人的皮甲,干脆利索地消灭其**,但对付生女直涂满松脂的坚固皮衣就有些吃力了,距离稍远一点,一枪下去,只能在他们的身上打出一个冒烟的弹孔,弹丸嵌则在皮衣里,多数时候都无法造成致命伤害。

不过火枪发出的巨大响声却让生女直心生恐惧,李默可以轻松地击溃他们,但实际效果却很一般,人是打跑了,但毫发无损,转过天他们又成了敌人。

所以火枪队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,在河南地是无法立足的,他们不得不跟天宁军紧密配合,这当然不丢人,实情是天宁军也很希望跟他们配合,火枪队乱枪齐发,生女直转身就跑,他们的队形一乱,天宁军的机会就来了,下一步就是原始的白刃战,在整个冬季作战中,一半以上的生女直都是惨死在白刃之下,死在枪弹下的屈指可数,完全可以忽略。

李默的火枪队因此获得了“鞭炮军”的美誉,意思是他的火枪队只会放鞭炮吓唬人,而没什么实际本事。

整整一个冬季,火枪队劳而无功,蒙受各种羞辱。

转眼到了年关,团练处鉴于战事胶着,难分胜负,下令休战一个月。

各军纷纷后撤,火枪队南撤至大宁山北麓的磨刀岭,这里有天宁军的一个兵站,但规模甚小,不可能驻下李默那支庞大的鞭炮军。

李默只得发动士卒自己盖了几百间窝棚,砍柴、买炭,在缺衣少食中熬了一个冬天。

火枪队在河南地的凄惨遭遇,让大后方感到十分羞愧,铁工社经过连夜赶制,造出了三门野战火炮,使用了徐枫研制的新式火药,弹丸也做了划时代的改进。

只可惜这种被誉为开花炮弹的新型炮弹,因为工艺复杂,造价高昂,加上时间太紧,仅仅只生产了五颗。

塞北的春天来的格外的晚,但该来的终归要来。

春天是美好而短暂的,经历寒冬的火枪队刚刚苏醒过来,春天就过去了,河南地进入炎热的夏季。

和春季一样,这里的夏季也是短暂的,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个月。

宁州这地方,冬天冷的刺骨,夏天能把人直接晒爆。

各军都在开始酝酿避暑计划,免得在炎热的夏季把自己晒成肉干。

火枪队的军务长孙大牙,副手李道远拟定了一个计划,请示李默是否把军队开进翠竹沟。大宁山高耸险峻,一山有四季,四季不同天。

山体多事裸露的岩石,极少有森林,不过翠竹沟是个例外,那里不仅林木茂盛,且正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