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116 另有一番妙计(1/2)

想到往事,郑荣眉头不禁越皱越紧,啜了口茶,润润喉咙,持续说道:“固然如此,可山陕道守军败得实在太丢脸,不处理有关人等便不能安百官之心、平百姓之愤。无奈山陕道节度军高级军官大多已经阵亡,那李俊也畏罪自尽,看来看往只剩下戴鸾翔可以背这黑锅。”

郑荣顿了顿,持续说道:“当时吏部、兵部商议下来是要枭首示众的。可孤见这山陕道诸将皆曰可杀,唯有这戴鸾翔功高至伟,便面呈先帝,将他保了下来。后来孤奉诏书收复山陕之时,便将戴鸾翔带在身边戴罪立功,这才有本日之戴元帅。”

钟离匡和秋仪之听了郑荣诉说的这段往事,都唏嘘不已。

很久,钟离匡才说道:“那王爷对这戴鸾翔,可谓有再造之恩了吧?”

郑荣点头道:“话是没错,可如今却是刀兵相见,说这些又有何用呢?”

钟离匡微笑着摇了摇折扇,说道:“王爷既然同戴鸾翔有这样缘分,难道没有想过将他收进麾下么?”

郑荣想了想,却又摆摆手道:“戴鸾翔我还不知道么?他对朝廷向来都是忠心不二,你就算把他杀得就剩下一兵一卒,也未必就肯投降于我啊。”

“王爷这可就错了。”钟离匡道,“那是这戴鸾翔还未真正到走投无路之时。真到那时,自然便也就会臣服于王爷了。”

郑荣听了,却也反驳道:“先生此言差矣。就拿孤来说吧,当初在刑部大牢之中,身受严刑、举目无亲,也丝毫没有屈膝讨饶的动机。孤素知戴鸾翔气节崇高,尽不逊色于孤,恐怕不会轻易就范。”

钟离匡素来口舌之上从不饶人,听郑荣这么说,便接口道:“戴鸾翔虽也堪称国内名将,但说起风骨硬挺又怎么比得上王爷?更何况王爷不过一时不慎,身陷囹圄之中,然而身后还有我等在想尽措施救王爷出来,实在也称不上是走投无路。”

秋仪之见两人就要争吵起来,忙插话道:“仪之听了义父和师傅的这番议论,实在有如醍醐灌顶,不才想出一条计谋,或可应用。义父、师傅可否指导一二。”

他见郑荣和钟离匡齐齐点头,便将心中计谋从容道出。

郑荣素知自己这位螟蛉义子一向足智多谋,前些日子又是靠着他的一连串巧计才得以逃回幽燕,因此听得十分居心,连话都没插一句。待秋仪之说完,他这才说道:“仪之这计固然奥妙,但见效未免缓了些,就怕我军撑不了这么长时间。”

秋仪之沉思半晌,答道:“义父说得丝尽不差。然而仪之此计,调用兵力资源并未几,并且就算不能成功,对我正面战场也是有利无弊,还看义父能够俯允。”

郑荣不置可否,扭头看了看钟离匡。

却听钟离匡缓缓说道:“仪之此计,正合学生心意。王爷嫌此计缓慢也是情有可原,学生也另有举动可供实行。”说道这里,钟离匡极为自得地将折扇收起,起身在中军大帐之中一面踱步,一面将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。

郑荣听了大喜,说道:“好,钟离先水果然大才,这番机谋同仪之的可谓殊途同回。要以孤论,钟离先生此计堪称文韬、仪之之策可称武略,有此文韬武略,何愁大事不定?两位尽管尽心办事往吧,若是此计不成,我等再从长计议也不迟。”

当夜,秋仪之饱餐一顿之后便安心睡下,一直睡到越日卯时,才从容起床。他又美美地吃了一顿午饭之后,便叫上尉迟良鸿、赵成孝及出京之后还剩下的十八名回降山贼作为随身亲信,带齐金银细软,换下幽燕服色,便从滹沱河边大营侧门一路向南飞奔而出。

自戴鸾翔回到官军邓州大营,便着手重新整饬部队。因此官军固然经历昨日一场苦战,战场把持却依旧十分周密,见幽燕军中一支精悍队伍脱营而出,便也派遣精骑在后追赶。

然而秋仪之手下这不过二十来人都是弓马娴熟之人,又都换上了渤海进贡来的戈壁骏马,即便是单论行军速度,便远非中原造就的这些战马可比。

因此秋仪之乘坐自己那匹汗血宝马,带领麾下精锐,找准官军阵地尚来不及收拢的一处缝隙,快马加鞭便冲破官军防线,深进河南道府腹地。

在他们身后追击的官军固然勉力追击,却是越追越远,只能看着幽燕骑兵马匹身后扬起的阵阵尘土,徒然感叹一番之后,便只好回军复命往了。

因官军之中缺乏得力助手,戴鸾翔治军只好事无巨细,听到这样一份报告,他却也并未掉以轻心,扯过手边一张纸,写明事情原委,并要河南各地守军严加防御,莫要让敌军乘虚而进。

戴鸾翔文书双全,以儒将自夸,文不加点便将这份军令草就,略略一看,见没什么纰漏,便递给身边书办叫他用印之后,便用前将军令,传发河南各地。

与此同时,突破了第一重障碍的秋仪之,又仗着人轻马快,只用了一个白天的短短时间,便已向南穿越邓州,进进河南郑州地界。

郑州离开邓州前线不过两三百里,便好似同身前这场交锋毫无关系一般,空气显得十分安静安详。

秋仪之几个月前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